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理论 > 正文
研究理论

康县检察院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几点做法

时间:2016-11-01 16:18:34 来源:康县人民检察院  作者: 点击数:

--刘俊武

近年来,康县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院培育优秀检察干警工作规划,始终坚持把培养青年人才放在全院工作大局中规化和推进,不断探索青年人才培养新思路,开展岗位练兵,创建成长平台,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康县院青年人才队伍管理现状及培养的做法

(一)青年人才队伍管理现状

五年前,康县检察院人员断档十分严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干警缺编严重,监所科和民行科因干警不足归于其它科室办公办案,工作效率和效果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察工作开展。当时30岁以下的年轻干警有3人,占全院总人数10.3%。

2012年来,党组班子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统筹规化,科学布局,通过以下四种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向县政府争取公益性岗位4名。二是向市县编办争取设立了检委会专职委员、案件管理办公室、法警队岗位;三是争取了5个副科级岗位。四是通过基层政法公务员招录渠道,增加了5个岗位。五是向县政府争取不带编的复转军人岗位5个。通过以上措施,现有干警44人,其中年轻干警20人,占全院45.5%。

(二)青年干警培养的主要做法

1、强化三项机制建设,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1)建立检察人才发展规划机制。深入贯彻落实高检院《检察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和省、市检察院培育优秀检察官工作计划,编制了《康县检察院青年干警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青年干警培养的中长期目标、各类人才的标准、完善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和责任,加强了组织领导和经费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机制保障。

(2)建立运转高效的组织工作机制。院党组高度重视青年干警培养工作,成立了以检察长任组长、分管检察实务的副检察长任副组长,负责检察实务工作的人员为成员的青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职责,扎实开展青年干警教育培养工作。

(3)建立青年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培养各类工作楷模,院党组坚持每年年终开展一次“学习型检察干警”评优表彰活动,对检察干警在本年度学习成效突出,工作实绩显著,评定为“学习型检察干警”、“检察业务尖子”、“检察办案能手”,进一步激发青年干警学习的热情和工作的创劲。并结合检察宣传和信息调研工作,确定了“123”工作思路,即每个青年干警一年内撰写一篇调研文章、发表两篇宣传稿件、撰写三条检察信息,并把它作为表先评优,选贤任用的必备条件,营造了积极向上的人才成长氛围。

2、创建三个平台,提高青年干警岗位技能

(1)提供教育培训平台。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学习的方式,让新进人员和初任检察官广泛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尽快熟悉掌握检察职能、办案程序、工作纪律等基础业务知识。

(2)提供岗位锻炼平台。着重岗位练兵,把绝大部分青年干警安排到业务性强的岗位工作,同时要求各部门负责人有针对性地挑选青年干警承担重大案件办理或重要事项任务处理,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下锤炼其工作能力,促进青年干警快速成才成长。

(3)提供学习平台。近年来,康县检察院先后投入20多万元,购买了检察业务、法律汇编、生活百科、文学史记各各类书籍3000多册,加强小图书室建设。并购置了电脑6台、开通了互联网,方便干警网上查阅资料。为干警工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让他们足不出院就可以实现多角度的学习。

3、树立三种意识,增强青年干警组织凝聚力

(1)树立政治上关心青年干警的意识。在平时工作中无意识的向全院年轻干警贯穿工作业绩是基石,是资本。打破长久以来论资排辈的用人现象,对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成绩突出、为人宽宏的青年干警,党组要委以重用,为其提供施展才华和实践锻炼的舞台。要把年轻干警培养成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甚至院领导,营造出良好的政治工作环境。

(2)树立生活上照顾青年干警的意识。对外地来的青年干警提供单身宿舍,院小食堂提供中、晚餐,提供太阳能洗澡堂,让青年干警感受到了单位如同回家一般的温暖,营造关心、舒心、安心的生活环境,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3)树立精神上爱护青年干警的意识。关心青年干警的思想和生活,积极做好释疑解惑、平衡心态工作,大力宣传青年干警的贡献、价值,增强其自豪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其投身检察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青年干警培养存在的问题

青年干警作为一个起点文化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群体,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在青年干警培养过程中,制约青年干警的成长因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一)外部问题及原因

1、培养方式不科学,缺少针对性。目前,对青年干警的培养主要分为自身素质培养和组织培养。调查发现,75%以上的青年认为成才的关键是靠自身素质,但有25%以上的青年认为成才关键是靠组织培养。因此,单位组织有针对性地、合理的安排培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2、岗位交流不够多,发展空间有限。青年干警培养和岗位交流不够。部分青年干警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适合自己,不愿意交流;部分青年干警认为有必要进行岗位交流,但交流机会较少,特别是对重要岗位和大家都不愿去的岗位要加强岗位轮换的力度,为青年干警的尽快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调动青年干警的积极性。

3、群团组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群团组织在青年干警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建设系统实际情况来看,机关党支部、团支部、工会、妇代会等群团组织的班子中,青年干警所占比例不高,青年干警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创新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自身问题及原因

1、对未来信心不足。一些青年干警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志向不远大,对未来缺乏信心,工作缺少动力。特别是目前各个单位年轻干警少,劳动的强度相对不稳定,使得青年干警工作忙时疲于应付,闲时就无所事事,造成青年干警责任心不强,缺乏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

2、学习主动性不强。有的青年干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而不是当作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有的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又不注重在实践中加以总结运用,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显得比较薄弱;有的忙于事务和不必要的应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把握不准,缺乏青年干部应有的学习热情。

3、工作经历不丰富。不少青年干警的工作经历比较单一,从学校直接到机关,缺少实践岗位锻炼。部分青年干警进机关后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热情、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遇事不沉着,无法挑重担。因此,大多数青年干警需要下派到基层和安排到重要岗位上进行锻炼,丰富工作经历。

三、加强青年干部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氛围,为青年干警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优化外围环境。要充分认清青年干警培养的重要性,正确看待青年干警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青年干警的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做到研究干警工作时,有培养管理青年干警的内容;培训干部和选送学员时,注重青年干警的数量;在推荐后备干部时,以青年干警为主。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青年人才队伍考评制度,做到“考、评、奖、提”四位一体,鼓励“小步快跑”,逐步在中层干部中增加40岁以下青年干部的比重。对表现优秀且专业能力较强的青年干警,可在院内岗位轮换时优先考虑,对理论功底深厚、在院内做出突出贡献且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青年干警,可列为后备干部选拔对象。

(二)加强培养,为青年干部积累经验提供平台

1、注重多岗位锻炼。一是实行轮岗锻炼。对青年干警实行2个以上的岗位交流锻炼。二是实行挂职锻炼。对符合条件的干警派驻到基层一线,深入三农实际,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三是实行重要岗位锻炼。安排青年干警参与重大案件办理,重要项目建设,重大矛盾化解,培养其综合能力。

2、注重多渠道培训。一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培训。聘请专家学者为青年干警进行领导科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高层次讲座,为青年干警提高素质铺路搭桥;有计划地选派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干警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进一步学习经验、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强发展经济意识,激发青年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利用例会、培训会、研讨会,合理设置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网络计算机应用、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拓宽青年干警知识面。三是强化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对青年干警每年开展不少于5天的政治理论培训,加强青年干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责任感。

(三)健全机制,为青年干部施展才能提供保障

1、建立青年干警信息库。建立青年干部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详细记录政治思想,学习培训、提拔奖惩等情况,为组织科学选人用人提供依据。

2、建立领导帮带机制。建立领导帮带机制,实行院领导包抓青年干警,对在思想上、工作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及时疏导,帮助青年干警快速成长。

3、搭建互动平台。每年定期召开青年干警座谈会和青年干警思想工作汇报会。青年干警对自己一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作出报告,院班子成员作出点评,全体成员进行民主测评。通过座谈交流,单位领导及时掌握青年干部的思想动态,有利于青年干警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提高对自己的整体认识水平,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关闭

智能悬浮区